想解決人類與野生動物間的衝突,從不是件簡單的事,卻是瀕危物種生存之所繫,對亞洲象(Asian Elephant,學名:Elephas maximus)來說更是如此。
不過,一篇新發表於《全球生態與保育》(Global Ecology and Conservation)期刊的研究卻指出,越南同奈生物圈保護區(Dong Nai Biosphere Reserve)附近的居民其實很渴望與象群和平共存。
研究人員選定曾發生大象與村民衝突的村莊進行問卷調查。對象是府里(Phu Ly)、馬大(Ma Da)、清山(Thanh Son)和塔萊(Ta Lai)四個村共440戶居民,請他們選出化解人象衝突偏好的方式。
越南野象數量不明,粗估約100頭,主要分佈在越南與柬埔寨、寮國的邊界。牠們最大的生存威脅是棲息地遭破壞以及人象衝突。同奈生物圈保護區占地96萬9993公頃,約有15頭大象,是優先保育區之一。
「一般來說,當地人希望能和大象共好。」這份研究指出,目前將大象驅離農場主要靠巡邏或是其他傳統作法,但這些威嚇手段久了之後就成效不彰。跟這種作法相比,居民更偏好其他策略。
另類策略受歡迎 賞象、保險吸睛
研究問卷中提出了一些處理大象衝突的替代策略,這些策略大受村民支持。由此可見,村民很希望用不一樣的預防及緩解方法來改變現狀。
其中,以社區為本的替代方案尤其受到歡迎。例如,以「賞象」為亮點發展生態旅遊,這對促進人象共存跟在地經濟都有好處。
預防和緩解衝突的選項也獲得支持。例如,採用電圍籬或用蜂箱來阻止大象靠近的生物圍欄。或是藉由社區型保險來賠償農民的作物損失、藉由調整土地規畫來減少人象接觸的機會。
馬里蘭大學副教授、生態人類學家沙弗(Jen Shaffer)表示,這項研究指出一個關鍵:想用永續的方式解決人類與野生動物間的衝突,必須讓衝突當事人參與決策過程。
他在接受Mongabay採訪時表示,從此研究可以看出當地社區有高度的參與意願,但必須注意的是,這些解決衝突的策略不能只對一方有利,必須同時對人類和野生動物都有利才行。
沙弗說,當地人不僅贊同與象共存,他們還願意朝此目標努力,讓社區可以因大象的存在而更加美好。
吉仙國家公園附近的社區以務農為主,他們除了支持與大象共存的新策略,甚至有許多人願意投入私人時間來支援相關保育工作。
研究發現,收入和教育程度較低的社區成員對貢獻自己的時間的意願較高;農民、保育意識較高的人、曾和野生動物發生過衝突的人更主動積極。村民願意「每月花一到四天時間」投入保育相關工作。研究因此推論,如能找具有這些特徵的人加入相關保育計畫,或可增加計畫成功的機率。
共存聯盟憂:大象增多恐影響村民共存意願
共存聯盟(Coexistence Consortium)成員特卡拉(Tarsh Thekaekara)表示,此研究的結果頗讓人意外。因為多數人談到降低人類和動物間的威脅時,大多會想如何更有效地間隔出彼此的活動範圍,井水不犯河水。
雖然村民與大象共存的意願很正面,但特卡拉也憂心,一旦大象保育有成,這個意願恐隨之消逝。這個憂心其來有自,因為在2021年的1月至5月間,同奈生物圈保育區的野象目擊次數高達90次,造成122戶家庭財產受損。
他強調,隨著大象或人類數量的增加,人野互動可能會變得更緊張,人們的意願或許會逆轉。因此,適時重新評估在地社區居民的觀感非常重要。
該研究建議地方當局號召當地民眾參與在地生態旅遊、衝突的預防和緩解,調整土地使用分區等策略,並檢視這些策略有效降低衝突,對人與象都帶來好處,「因為這些是人象共存的關鍵」。
圖片來源:同奈生物圈保護區周圍四個村的村民展現與大象共存的意願,在解決人與大象衝突的選項當中,許多人支持以社區為本的自然資源管理,例如生態旅遊等活動。圖片來源:Rushen(CC BY-SA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