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眾所皆知,人畜共患疾病起源於動物,可以傳染給人類並再次重複傳染會去給動物,它一直是流行病主要的來源和帶菌者,近來的例子就是 COVID-19。鮮為人知的是,全球毛皮時裝業在人畜共患病傳播的危害。
- 2020年,COVID-19 蔓延至歐盟毛皮時裝農場的水貂;該病毒還從動物傳播到農場工人。丹麥下令撲殺 1700 萬隻農場飼養的水貂。此後,美國、加拿大、法國、希臘、意大利、拉脫維亞、立陶宛、波蘭、西班牙和瑞典等 10 個國家的水貂養殖場受到了疫情的打擊。
- 中國是時尚皮草的最大生產國和消費國,美國和歐盟也是主要參與者。在中國,因政府的支持、生產商遊說、監管不力,以及受中國消費者的歡迎使該國皮草市場保持強勁。中國養殖場和歐盟毛皮養殖場合資企業合作有很好地供應。
- 今天的時尚趨勢不是全長皮草大衣,而是運動外套、帽子、鞋子和配飾上的皮草邊飾。因皮毛而被殺死的動物包括水貂、紫貂、兔子、龍貓、狐狸和貉。所有這些都有可能成為人畜共患疾病的來源和傳播者。在全球範圍內,估計 95% 的毛皮來自農場。
在 COVID-19 和其他人畜共患病(那些可以從動物傳染給人類並可以傳染回動物的疾病)的複雜宇宙中,關鍵問題在很大程度上仍未得到解決,包括時裝業的毛皮養殖在高度傳染性人畜共患病的傳播中起了什麼樣的作用,以及應如何管理該行業以將風險降至最低。
人畜共患病被定義為可從脊椎動物自然傳播給人類的任何疾病或感染。由於全球範圍內因廣泛而迅速的森林砍伐,尤其是在熱帶地區,人畜共患病已成為當代緊迫的問題,這增加了人類與攜帶未知病毒動物接觸的風險。其傳播的另一個重要因素是合法和非法的野生動物貿易,以及由牲畜、毛皮和食品行業開發的養殖動物系統,這些系統將成千上萬的動物(包括水貂等野生動物物種)聚集在一起直到被屠宰。
根據美國疾病控制和預防中心的數據,多達 75% 的所有新的或新出現的傳染病起源於動物傳染。20年內,出現 COVID-19(由 SARS-CoV-2 病毒引起)和另外兩種冠狀病毒疾病。嚴重急性呼吸系統綜合症 (SARS) 和中東呼吸系統綜合症 (MERS),只是去年出現的眾多人畜共患疾病中的一小部分。
SARS 於 2002 年在中國出現並在全球造成 774 人死亡,很可能是從馬蹄蝠通過中間宿主亞洲棕櫚果子狸傳播的,這種果子狸是在工廠式農場飼養的,並在亞洲市場上廣泛用於食品銷售。飼養肉類和皮毛的浣熊犬也檢測呈陽性。 MERS 可能是從駱駝傳染給人類的,駱駝是為了牛奶、肉類、皮革和賽駱而養殖的; MERS 殺死了 858 人,佔感染人數的 35%。然而,這些病毒性呼吸道疾病都無法與新型致命冠狀病毒的破壞範圍或強度上相提並論。迄今為止,COVID-19 已在全球感染了超過 2.23 億人,並導致超過 460 萬人死亡。它的來源仍然不確定。
皮草業與人畜共患病息息相關
重要的是,人類也可以感染人畜共患病的動物。在目前的疫情期間,能互相傳染引這項引起了人們對公共衛生的擔憂,並在通常監管不力的全球皮草時尚行業敲響了警鐘。
2020 年春季,COVID-19 感染了歐洲時裝毛皮農場的水貂。然後,在 2020 年 5 月,該病毒向另一個方向傳播,一隻圈養動物感染了荷蘭農場的一名工人,這引起了人們對水貂可能成為該疾病的永久宿主的嚴重性即為擔憂——有可能隨著它的發展在人類身上來回跳躍而進化,並可能變得更具為傳染性或毒性。
作為回應,丹麥政府下令銷毀 1700 萬隻農場飼養的水貂,而對 10,000 噸動物進行倉促且可能非法的埋葬處理過程導致人們擔心疾病會進一步傳播。
據世界動物衛生組織 (OIE) 稱,此後又有 10 個國家/地區的水貂養殖場受到 COVID-19 疫情的影響:加拿大、法國、希臘、意大利、拉脫維亞、立陶宛、波蘭、西班牙、瑞典和美國。荷蘭和西班牙總共犧牲了超過一百萬隻貂。美國最大的疫情爆發,發生在威斯康星州,那裡的農場工人似乎已經將疾病傳播給了動物。威斯康星州的 19 個水貂養殖場不受該州的監管和許可,是美國時裝業使用的最大水貂皮來源。
反過來,歐盟是世界上主要的皮草服裝來源之一,以丹麥、芬蘭、意大利、波蘭、希臘和荷蘭為首。根據聯合國商品貿易統計數據庫,每年的出口價值達數億歐元。

世界動物衛生組織準備和恢復部門的負責人基思·漢密爾頓告訴了 Mongabay:『SARS-CoV-2 [COVID-19] 感染在水貂養殖場內外的迅速傳播表明,這些養殖系統確實存在傳播病毒的風險。還證明農場工人已經感染了水貂,反之亦然,因此也存在人畜共患病風險。』
漢密爾頓說:『人畜共患病的出現和始料未及的情況異常複雜,這取決於無數病原體、宿主和環境因素之間複雜的相互作用。更好地了解疾病出現的研究需要大量投資,並且需要包含各種學科……及引入具有創新方法的方面專家們。』
COVID-19 已經感染了許多其他物種:在一項實驗室研究中,研究人員發現非人類靈長類動物、貓、雪貂、倉鼠、兔子和蝙蝠容易感染。在野外的貓科動物、水貂和狗中也檢測到了 SARS-CoV-2 RNA。
根據美國農業部的數據,截至 2021 年 9 月 13 日,僅在美國,養殖的水貂、貓、美洲獅、狗、大猩猩、獅子、水獺、雪豹和老虎就被診斷出患有這種疾病。特別令人擔憂的是,2020 年 12 月中旬,一隻被困在猶他州水貂養殖場附近的野生水貂被證實感染了 COVID-19 病毒,這對官員提出了有關公共衛生、野生動物和生態系統嚴重威脅的問題但未得到解答。
全球毛皮貿易中最有價值的動物仍然是美國水貂(Neogale vison),其毛皮用於服裝、配飾和家居用品(豪華毛毯等)。其他因皮毛而被殺死的動物包括黑貂(Martes zibellina)、兔子(Leporidae 科)、龍貓(Chinchilla chinchilla 和 Chinchilla lanigera)、狐狸(Vulpes spp.)和貉(Nyctereutes procyonoides)。所有這些動物都有可能成為疾病的來源和傳播者。在全球範圍內,估計 95% 的毛皮來自農場。

勇敢的新病毒世界
世界上大約有 17 億種病毒,其中估計有 60 萬種可能是人畜共患病毒。美國國際開發署 (USAID) 威脅出現計劃前主任丹尼斯·卡羅爾 (Dennis Carroll) 說:『它們中很少有可能導致 (廣泛傳染])疾病和死亡,但它們的影響可能是可怕的,就像我們在 SARS-CoV-2 中看到的那樣。』 他說:『我們需要找出哪些在野生動物中傳播的病毒更有可能對人類構成威脅。』他補充說:「我們更擔心的是能夠迅速變異並感染多個物種的病毒。」
卡羅爾之前負責過美國國際開發署的預測項目,該項目主旨在『加強全球檢測具有疫情傳播潛力的人畜共患病毒』。這項長達十年的計劃從野生動物保護區內收集了十四萬多個生物樣本,並發現了一千多種新病毒。
當川普政府於 2019 年取消對 Predict 的資助並終止該計劃時,卡羅爾和其他科學家啟動了全球病毒計劃 (GVP),旨在為存在於野生動物和家畜中的所有病毒創建一個全球基因圖譜。 卡羅爾說:「利用現有技術(創建全球基因圖譜)是非常可行的。這(僅僅)是需承諾的事情。」
該項目的一些初始工作因疫情而停止,但真正的問題是資金。 GVP 在未來十年內每年需要 1 億美元來完成其使命。 卡羅爾說:「我們繼續倡導募款資金,藉此希望能籌備資源。」

卡羅爾透露,科學家們仍然不知道毛皮養殖場在 COVID-19 的傳播和突變中已經發揮或可能在未來發揮的確切作用。但他指出,圈養動物在傳播許多其他疾病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他說:「工業設施中的豬和鳥對於允許 (流感)病毒在人群中擴散開來至關重要。對於冠狀病毒,我們沒有同樣的了解。但他補充說,由於 2020 年水貂養殖場爆發了 COVID-19,現在『這些地方需要具有高度的生物安全性』。
然而,世界衛生組織 (WHO)、世界動物衛生組織和聯合國糧食及衛生組織 (FAO) 於 2021 年 2 月發布的評估警告說:「全球的毛皮養殖場的生物安全和生物安全水平並未標準化。」該研究指出,
許多皮草動物聚集在一個小區域內,病毒在如此大量的同質種群中傳播可以推動病毒的進化。儘管有公眾意識,但養殖場仍然不一致地使用完整的 PPE (個人防護設備),並且在水貂飼養實踐和皮毛加工過程中的密切接觸 [COVID-19] 病毒對人類和/或動物造成危害。此外,某些國家/地區的 PPE 供應有限。
世衛組織評估評估了 36 個國家的病毒從商業毛皮養殖場傳播到人類的風險,以及 SARS-CoV-2 從農場動物傳播到野生動物種群的風險。根據區域毛皮產量和截至 2020 年冬季的感染率,非洲的風險較低,美洲和亞洲的風險中等,歐洲的風險較高。
Kopenhagen Fur 是一家由一千五百名丹麥毛皮養殖戶擁有的合作公司,也是世界上最大的毛皮拍賣會,他們告訴 Mongabay:「丹麥對家畜(包括水貂)有著極高的標準,並在農場層面對合規性進行了嚴格的公共控制。水貂養殖場 COVID-19 的感染來自人類,而不是相反。 [我們] 不知道任何從養殖水貂傳染給人類的人畜共患病。」
國際毛皮聯合會可持續發展和創新主管亞當·戈諾 (Adam Gono) 表示:「儘管認為某些政府的反應顯然與毛皮養殖場中與 COVID-19 相關的風險規模不成比例,但 IFF 仍然認真地解決了這個問題。我們的成員與地方和國家當局保持聯繫,並致力於採取嚴格的生物安全措施,包括持續使用保護設備、將農場與野生動物隔離、限制農場進入、報告死亡率、定期對人和動物進行檢測、檢疫等。 農場工人的疫苗接種水平明顯高於一般人群,在大多數農業國家趨於 100%接種比例。此外,通過與三個疫苗供應商和各自當局的談判,IFF 正在幫助農民為他們的動物接種疫苗。」
劍橋大學獸醫系主任詹姆斯伍德認為,野生動物『可以以非常生物安全的方式進行養殖……然而,這些 [工業農業] 系統通常是集約化的,疾病侵入這些系統的後果通常很嚴重。』
保護動物的疫苗可能不是防止動物之間或人與動物之間疾病傳播的長期解決方案。伍德補充說:「我們只能針對我們知道的感染病開發接種疫苗。在動物疫苗問世之前,像 COVID-19 這樣的疾病可能對行業造成毀滅性的打擊。」

歐盟和美國的貂皮時裝商業
生物學家弗拉基米爾·J·阿隆索 (Wladimir J. Alonso) 是 2020 年《流行病、全球健康與消費者》一書的合著作者,他說,許多野生動物在農場生活的方式,包括毛皮哺乳動物——通常被關在小籠子裡——很容易促進微生物的快速傳播。 Alonso 告訴 Mongabay:「將動物關在狹小的空間內造成的慢性壓力本身就是對免疫系統有抑制性,促進了傳染病的傳播。」 「這些設施的氨氣和糞便粉塵含量很高,這是由於動物排泄物的數量多而影響了它們的呼吸功能。」
公眾越來越能意識到這種工業化農業操作可能會傳播疾病。一個例子,歐洲公民倡議(European Citizens’ Initiative)使歐盟公民能夠提出新的法律,最近收集了 140 萬個簽名,支持禁止籠養母豬、鵪鶉和鴨子等動物。擬議的立法包括兔子,但沒有擴展到其他毛皮動物。然而,一些專家認為這是防止人畜共患病傳播的重要一步。 6 月下旬,歐盟委員會響應公民發起的行動呼籲,提議立法『逐步淘汰和禁止使用籠子』。

根據世衛組織/世界動物衛生組織/糧農組織的評估,在 COVID-19 爆發之前,歐洲是毛皮生產行業的國際領導者,在 23 個國家/地區擁有約 5,000 個農場。報告指出,2018 年最大的歐盟毛皮生產國是丹麥(1760 萬頭動物)、波蘭(500 萬頭)、荷蘭(450 萬頭)、芬蘭(180 萬頭)、希臘和立陶宛(均為 120 萬頭)。它們加起來佔全球總產量的 50%。大量圈養動物雖然是可觀的利潤來源,但如果管理不當,也有可能成為疾病來源的攜帶者。
動物福利和公共衛生問題導致歐洲進入毛皮生產過渡期。在過去的二十年裡,包括英國、德國、比利時、奧地利、塞爾維亞、盧森堡和捷克共和國在內的幾個國家已經禁止毛皮養殖。在 COVID-19 農場感染之後,荷蘭於 2021 年 3 月永久關閉了其水貂養殖場,而法國則宣布了 2025 年同樣的禁令。
在去年剔除其水貂種群後,丹麥暫停了 2021 年的水貂生產和出口。丹麥食品、農業和漁業部新聞官 Mie Rasmussen 說:「目前還沒有決定丹麥是否會在 2022 年解除禁令。根據最新的風險評估,今年秋天將就這個問題進行進一步的政治談判。」
北美也繼續成為時裝業的主要皮草來源。 2018 年,美國生產了 310 萬隻水貂,而加拿大則銷售了 180 萬隻不同物種的毛皮。據估計,全球有 500 萬隻動物被困在野外,主要是在美國、加拿大和俄羅斯。

連接中國
中國在生產時裝用毛皮方面處於世界領先地位,每年收穫 5050 萬張皮毛,其中水貂、狐狸和貉是主要的收穫物種。中國也是最大的毛皮時尚消費國,支持著世界各地的毛皮養殖公司。直到 2020 年初,丹麥的水貂養殖場定期向中國出售毛皮,賺取巨額利潤。
動物福利非政府組織 ACTAsia 的首席執行官兼聯合創始人裴蘇告訴 Mongabay:「中國為維持全球毛皮行業做出了貢獻,如果不增加合資企業,這在其他國家是不可行的。自 2000 年以來,中國毛皮養殖場 [甚至] 從國外進口活水貂和狐狸作為繁殖種馬。」蘇說:「中國有關毛皮養殖的法規遠沒有歐洲和北美那麼嚴格,這為外國投資和[毛皮養殖]業務向中國遷移提供了另一個優勢。」
那裡的政府支持、強大的生產者遊說以及受中國消費者的歡迎使中國毛皮市場持續增長。休斯頓大學東亞政治學副教授、國際人道協會中國政策顧問彼得 J. 李解釋:「中國的毛皮動物養殖——作為野生動物養殖業務的最大組成部分——得到了地方當局的認可和積極支持,作為減少貧困和僱用農村剩餘勞動力的一種方式。地方支持也是國家經濟現代化政策的一部分。」


據李姓專家說,目前中國實行三種毛皮養殖模式。農戶後院經營,每家養殖 20 至數百隻毛皮動物,將個體戶的努力結合成集中農場的合作農民組織。以及由公司或合資企業經營的大型毛皮養殖場。據李姓專家說,中國現在正試圖逐步淘汰小規模家庭經營,因為這些經營難以監測和監管下,難以實現公共衛生和疾病控制。
但是這樣的改變繼續緩慢進展中並且正在遇到阻力。李姓專家說: 「中國的野生動物企業是一個強大的利益集團,可以參與政府與野生動物相關的政策制定過程。它包括育種者 [所有者] 和 TCM [傳統中藥] 藥物製造商和從業者等。」
他補充道:「事實上,中國國家立法機關於 2020 年 2 月宣布禁止食用野生動物養殖 [以應對疫情]——但三個月後,農業部將主要的毛皮動物物種(水貂、狐狸和貉)重新歸類為牲畜,允許它們繼續[進行商業養殖和交易]——顯示了毛皮企業的積極遊說。」
據世界動物衛生組織稱,中國尚未報告任何養殖水貂出現 COVID-19 病例。ActAsia的蘇說:「非正式地,我們聽說他們已經[經過]測試,但結果尚未公開。」 「有趣的是,今年年初,中國毛皮加工貿易大省之一河北的三個城市被封鎖,2000萬人被封鎖,2萬多名居民被轉移到異地隔離。」
Mongabay聯繫了中國農業農村部,但沒有得到回應。

流行趨勢:皮草大衣讓位給邊飾
近年來,全球毛皮貿易調整了其商業策略以供應不斷變化的時尚趨勢。由於日益增長的環境問題和它們消耗的毛皮數量,全毛皮大衣越來越被認為是不合時宜的。但該行業已經適應,現在主要使用毛皮作為運動外套、帽子、鞋子和配飾的裝飾,以及其他用途。
蘇說:「皮草的價格正在下降,從而擴大了人們的承受能力。毛皮修剪使中國的供需保持活躍。」 「另一方面,貂皮產量下降,因為浣熊和狐狸皮毛隨著它們的皮毛[長]更長,更適合修剪皮毛。」
ACTAsia 在 2019 年發表的《中國毛皮貿易及其在全球毛皮行業中的地位》研究發現,絕大多數千禧一代構成了中國偏愛毛皮的消費者群體。 18-30 歲之間,他們傾向於購買皮草作為裝飾或配飾,以彰顯其時尚特性。
蘇表示,活動人士在他們努力教育中國、美國、歐盟和其他地方的消費者關於動物福利問題(包括不人道的養殖和收穫動物毛皮)、貿易對環境造成的危害時,但還有很多艱鉅的任務要做, 像是毛皮農場工人遭受的健康損害,以及通過人畜共患病傳播給公眾健康帶來的風險。
蘇總結道:「無論是否存在未來流行病的威脅,都沒有任何理由允准可以養殖任何種類的野生動物,牠們不該用於毛皮或任何其他目的。」「養殖野生動物不可避免的本質上是殘酷的。」在毛皮農場殺死水貂、狐狸和其他動物的方法包括毒氣和電擊,導致動物權利活動家得出結論,對於毛皮農場的動物……沒有‘人道使用’這樣的東西。”


橫幅圖片: 加拿大魁北克毛皮養殖場的一隻紅狐狸,該養殖場於 2014 年關閉。自然資源部和防止虐待動物協會獲准批准這些動物受到虐待進行檢查下令。許多動物因病重、受傷、脫水和飢餓而無法獲救,因此不得不被實施安樂死。圖片由 Jo-Anne McArthur/#MakeFurHistory/We Animals Media 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