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武漢肺炎(COVID-19)流行期間,菲律賓政府實行了全球數一數二嚴格的隔離封鎖政策。不過黛塔(Josefina Dayta)很幸運,就算在這樣艱困的環境之下,她的工作也不受影響。今年3月15日,菲律賓開始實施社區隔離;與此同時,維繫蜂群的工作仍在一座位於馬尼拉西南方、比柯爾區(Bicol)的「烏瑪蜜蜂農場」(Balay Buhay sa Uma Bee Farm,簡稱BBu)內進行著。
53歲的黛塔是蜂場中不可或缺的園丁,她的工作內容包括為植物澆水、剪除乾枯的葉子與除草。她說,這些對於維繫蜂場狀態來說,都是很重要的工作。「這些工作有助於蜜源植物繁盛開花,提供蜜蜂營養來源」,黛塔告訴《Mongabay》。
一片開花植物蔓生的開放空間,是養蜂工作必備的蜂場。維繫蜂場之所以重要,在於蜂場的產出與品質,深切影響蜜蜂的生長與產蜜行為。儘管每年都有颱風肆虐,但因為有BBu蜂場,附近地區的椰子產量得以提高,而且也為和黛塔來自同樣小鎮的婦女提供經濟機會。
BBu的場主兼養蜂人卡廷迪(Luz-Gamba Catindig)說,她對樹木的喜愛,激發了她在布盧桑火山(Mount Bulusan)山腳下重新造林的渴望。後來她發現,她可以藉由友善授粉者的混農林業來達成目標。所謂混農林業(agroforestry),指的是一種作物與樹木並存的土地管理系統。卡廷迪的農場擁有許多蜜源植物、充沛的水源與原生樹種,也因此自然而然地吸引了原生蜜蜂與其他昆蟲造訪。
原生畢氏無螫蜂小如螞蟻 能輕易鑽進椰子樹花
卡廷迪的農場面積達3公頃,生長在其中的原生樹種包含俗稱「霹靂果」(pili)的菲島橄欖(學名:Canarium ovatum),這是當地重要的經濟樹種,一般是為了它的堅果而栽植。另外也有可以長到20公尺高的大花赤楠(hagis,學名:Syzygium tripinnatum),其果實可被加工製成果汁、果醬或果凍。大花赤楠在野外是蝙蝠和小鳥最愛的食物來源。
卡廷迪也列舉了一些點綴在樹木周邊的開花植物,包含「大波斯菊(Cosmos)、清明花(Easter lily vines)、魚尾葵(fishtail palm)和萬壽菊(marigolds)」。
一剛開始,她的養蜂之路並不順利,直到後來她改養原生的畢氏無螫蜂(當地人稱 kiwot,學名:Tetragonula biroi),情況才有好轉。這些小小的蜜蜂在她的農場扮演關鍵角色,還提升了椰子產量。
帕爾科尼丁(Flor Palconitin)是建議卡廷迪改用畢氏無螫蜂來使她的椰子樹授粉的顧問。帕爾科尼丁說,這些蜂的身形跟螞蟻一樣小,因此能夠更輕易地鑽進椰子樹的花。
椰子樹周放置畢氏無螫蜂改良巢箱 椰子產量提升五成
2005年,卡廷迪聘請帕爾科尼丁和她過世的父親「翁邦叔叔」(Rodolfo “Tio Ompong”)來管理這座尚未成氣候的蜜蜂農場。翁邦叔叔從少年時期就對蜜蜂感到好奇與喜愛,而他對畢氏無螫蜂的實務知識也來自於此。帕爾科尼丁父女倆向卡廷迪介紹了一種用椰子殼和金屬屋頂製成的低成本巢箱,其靈感來自於畢氏無螫蜂的圓形蜂巢。
後來,為了要向翁邦叔叔的實務專業取經,菲律賓大學洛斯巴諾斯分校(University of the Philippines Los Baños,簡稱UPLB)的養蜂人訓練計畫成員也找上他。2010年,翁邦叔叔對畢氏無螫蜂行為的知識,從旁協助了雙層仿真巢箱的開發。在新版設計中,第一層用來裝幼蟲,第二層則存放可採集的剩餘蜂蜜。
卡廷迪將這些改良過的巢箱放在開花植物旁邊,並在她的椰子樹下懸掛椰子殼做成的蜂巢。她說,由於畢氏無螫蜂的活動範圍通常在蜂巢周遭半徑250公尺至500公尺之間,所以必須將巢箱放置在蜜源植物周遭,例如生長在椰子樹下的野花。
放置巢箱後,農場的椰子產量提升了50%。「就算經歷颱風,也比較少看到未成熟的椰子掉落」,卡廷迪說。UPLB養蜂計畫成員瑟萬西亞(Cleofas Cervancia)說,畢氏無螫蜂可以幫椰子產量提升80%。
維繫好蜂場可以提升農場韌性 也能維持工人生計
菲律賓是世界上最大的椰子生產國,而椰子又是比柯爾區重要的多年生作物——在2018年,比柯爾區的椰子生產量佔全國8%。然而這裡也時常受颱風侵襲,每一次颱風肆虐後都造成百萬披索的農業損失。
蜂場為農場帶來密集的授粉機會,就算在天災之後亦然,農場因此受惠,而長期下來,維繫好蜂場也會提升農場的韌性。此外,蜂場也維繫了農場跟工人的生計,如同卡廷迪所說的,「我們需要人力種植植物、補種並規律地維繫這些植物。」
在卡廷迪的農場工作已有15年的巴洛里(Salome Baloloy)說,在這裡工作讓她能夠「為家人提供食物、買藥,以及送孩子去上學」。而對於丈夫過世的黛塔和阿維索(Shirley Aviso)來說,在農場的工作是她們的主要收入來源。黛塔甚至還有能力將她家的老三送去職業學校讀書。
這座蜜蜂農場不只成為UPLB測試養蜂技術的地方,也成了農業觀光景點。如今,卡廷迪在農場門口賣起蜂蜜製品,包括了大部分由婦女加工的花粉與蜂膠產品。
「蜜蜂吃的東西決定蜂蜜特性」 蜜源植物跟森林生態系一樣多樣
由於體型小的原因,畢氏無螫蜂不像其他較常見的西方蜜蜂(western honey bee,學名:Apis mellifera)一樣能產很多蜂蜜,但牠們能夠製造更多蜂膠(propolis),這在國際市場中是用來製成美容和抗老產品的重要成分。有很多研究都在探討蜂膠的藥效與治療潛能。今年2月,在UPLB舉辦的一場國際養蜂研討會上,來自日本與菲律賓的學者發表研究,探討天然的無螫蜂蜂膠如何可能用於治療落髮、胃癌與傷口等各種疾患。
其他東南亞的研究則顯示,由於抗氧化成分高,該地區的蜂蜜和其他蜜蜂產品可作為治療使用。蜂蜜的特性,或說辨別其成分與來源的過程,對於獲致這些研究結果來說很重要。
蜂蜜的特性與保育有關,因為「蜜蜂吃的東西決定了蜂蜜的特性」,非木材林產品交換計畫(Non-Timber Forest Products Exchange Programme,簡稱NTFP-EP)成員安達亞(Nola Andaya)說。NTFP-EP是NGO和公民團體為了倡議永續森林利用而組成的聯盟。安達亞說,蜜源植物跟森林生態系一樣多樣,而辨識出對蜜蜂有益的樹種對蜂場主人來說很有幫助,也能夠教育一般大眾。畢氏無螫蜂目前已知的授粉對象包括椰子、芒果、芭樂、羅望子、金桔、肯氏蒲桃與草莓。
菲律賓蜜蜂棲地流失、劣化 對保育工作造成挑戰
由於棲地流失造成族群下降,蜜蜂是全球受脅程度最高的物種之一。在菲律賓,與缺乏捕蜂和貿易規範有關的棲地流失及劣化問題,對保育工作造成挑戰。
研究原住民阿埃塔人(Aeta)傳統採蜜行為的德卡斯特羅(Pedro Jose De Castro)說,執行養蜂工作的專案經理應該將原住民納入其中。他補充,菲律賓椰子監管會(Philippine Coconut Authority)的產業發展路徑圖中,應該要包含在劣化的原住民土地上重新種植椰子樹。
卡廷迪將椰子農場經營成畢氏無螫蜂蜂場的經驗可以提供參考。政府透過UPLB的創新方案協助卡廷迪的農場,且這個示範案例顯示,永續的樹木管理計畫與更多的作物收成結果並不互斥——而這一切都要感謝菲律賓這種無聲、無針刺的原生無螫蜂。
上稿編輯: 黃鈺婷 (Taiwan Environmental Information Cen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