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0月,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IPCC)發布了一份報告,概述了世界可以採取的策略:將全球變暖保持在1.5攝氏以下並維持健康的經濟和生態系統。但是,除非我們有足夠的智慧去實施該藍圖,否則它可能會對世界的各大河流造成不可彌補的破壞。
這對於富裕國家而言,是多餘的,但對於欲建立繁榮的砂拉越而言,是為關鍵。
該委員會的報告敦促加速減碳和再生能源轉換過程。然而此行動的呼籲,可能會觸發擴大水壩的投資,而水壩目前是世界上非碳能源的主要來源(截至2017年為70巴仙)。如果這種發展遵循早期水壩建設的模式,可能會加速令人震驚的河流及其資源的損失,包括養活億萬人的魚類。
諸如峇南水壩(Baram Dam)的計劃揭露了令人震撼謊言——即破壞當地森林生態系統以進行水壩建設,但水利能源遠遠超出了區域的需求。實際上,對於砂拉越人來說,消耗的是對未來的犧牲。峇南河是一個生產力很強的淡水系統,而政府所承諾的能源可以很容易且更便宜地來自其他項目。
關於砂拉越水壩和其他項目的爭論實際上是從當前和未來的砂拉越人手中偷走的東西。
很容易聽到有人聲稱,只有這樣一系列的巨星水壩(大概因盈利),砂拉越才能繁榮昌盛。但是我們必須犧牲我們的河流來拯救我們的氣候嗎?即使只是幾年前,這種權衡似乎也是不可避免的。
由於風能和太陽能受其費用和可變性的限制,到2050年,全球水力發電預計將增加近一倍。世界上許多大河,包括長江、湄公河和亞馬遜河的大部分支流,都在建設或計劃建造巨星水壩。儘管科學家們量化了它們的影響,且受影響的社區和原住民團體也提出抗議,但一些國家的政府使用氣候和可再生能源的目標來證明這些項目的合理性。

但是我們不需要為了零碳能源而犧牲河流。在過去的兩年以來,由於技術的進步以及生產與經部署的規模經濟,太陽能在經濟上已迅速變得更加可行。過去,太陽能每千瓦時的成本為20美分或以上,而智利,、墨西哥和沙特阿拉伯的新項目的成本僅為這一成本的十分之一。
即使成本下降,風能和太陽能的可變性仍然是一個挑戰。簡而言之,為了使這些技術提供全天候的可靠發電,需要有一種方法可以在大風吹來,陽光普照時存儲電力,然後在大風消散或太陽落山時調配之。
幸運的是,存儲技術的成本也在直線下降,因為能夠進行網格規模存儲的鋰離子電池的成本在過去幾年中下降了約90巴仙,新技術也在不斷湧現。例如,智利一家利用熔鹽作為存儲設備的太陽能發電廠,最近提議以不到每千瓦時5美分的價格,提供24小時基本負荷電力。這與大多數水電和化石燃料的選擇相當或便宜。同時,特斯拉和Google X正在尋求用於存儲技術的“Moonshot”解決方案。
同樣在風能和太陽能領域擴大規模的是,在大型基礎設施項目中,水電大壩在延誤和成本超支方面表現最差,部分原因是圍繞它們的衝突和爭議。儘管一些巨星水壩需要十年的時間才能完工,但風力和太陽能可以通過快速,規模較小,風險較低的項目來交付,而這些項目的衝突往往要小得多。如果您還投資於能源效率和更智能,更可靠的電網,這些技術甚至會更便宜。

各國政府正在關注。泰國今年早些時候表示,將延遲為老撾在湄公河計劃建設的912兆瓦的北本巨壩(Pak Beng)簽署電力購買協議。
泰國政府在宣布這一項目的延時表示,需重新考慮其能源戰略,因為包括風能和太陽能在內的其他可再生能源正變得越來越可行。泰國原本打算購買北本巨壩的90巴仙電力,所以改變計劃可能意味著該項目的終止。
同時在圭亞那,由於成本估算的上升和阿瑪拉瀑布水壩項目的延誤,導致政府和金融家將用於水壩的資金轉移到一個100兆瓦的太陽能項目上。
迅速發展的可再生能源格局並不意味著結束水力發電,而是其作用發生了轉變。水壩的水庫目前是電網儲能的主要形式,儘管其他形式的儲能也在改善,但它們將在不久的將來繼續提供關鍵的儲能服務。精心佈置的經過升級的舊水壩和戰略規劃的新項目可以最大程度地減少對環境和社會的破壞,可以強調儲能,以促進向電網中增加大量的風能和太陽能。
儘管現在有可能建立負擔得起的低碳風能和太陽能係統,並將其與儲能相結合,但它們仍然面臨著限制,包括對大型基礎設施項目的政治偏好。大型項目提供了獲取豐厚利潤的機會,而且往往會為勒索和從當地居民竊取資金而努力。
如果可再生能源的革命到來太晚了,以至於無法拯救世界上的大河,那將是一個巨大的悲劇。市場改革和新的金融機制可以加快採用更具可持續性的能源系統,創新科學也可以。
例如,作者Daniel Kammen在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可再生能源與適當能源實驗室,最近開發並正在使用老撾的能源規劃模型。從中發現,對太陽能電池板的投資(由現有水壩作為後盾)可以滿足該國向鄰國出售電力的目標-比計劃中的威脅湄公河魚類收成和三角洲生存能力的水壩高得多,回報也更低。
這研究發現,無需在健康河流與低成本、可靠的再生能源之間做出悲劇性的折中,可再生革命為這兩者提供了機會,而政府、出資者、開發商和科學家應抓住這一機遇。

參考資料
Ansar, A., Flyvbjerg, B., Budzier, A., & Lunn, D. (2014). Should we build more large dams? The actual costs of hydropower megaproject development. Energy Policy, 69, 43-56. doi:10.1016/j.enpol.2013.10.069
注:丹尼爾.卡門(Daniel Kammen)是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能源與資源小組的主席和公共政策教授。他一直是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的主要協調者,也是美國國務院的科學特使。維特:@dan_kammen。
編譯:烏舜安咿 (The silent scream of Tapang Tr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