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研究指出,中國約有二十五種靈長類動物物種,其中有十五至十八種有少於三千隻還在野生生存。
- 過去二十年內,兩種長臂猿物種已在中國內絕種,另外的兩種物種在國內則只有少於三十隻。
- 研究員警告,中國的靈長類動物分佈可能會在世紀末前減少百分之五十一至百分之八十七。
- 研究員指出,擴張適合靈長類動物的棲息地會優先建立一片受保護的網絡,連接起個別的靈長類動物群組,因此相當重要。
一名新研究警告,在這世紀末前,中國大部分靈長類動物有可能被全面滅絕。
中國是亞洲第二大富有靈長類動物國家,有著二十五種已知的非人類靈長類動物物種,包括懶猴、獼猴、黑葉猴、金絲猴和長臂猿。可是,自1950年代起,靈長類動物的數量大幅減少,主要因為大量地開墾森林成為牧場農地;工業;道路、鐵路和其他基礎建設;和城市化。在這速變的地帶,中國靈長類動物為生存而掙扎。
一項生物多樣性和保育研究評審中國靈長類動物的狀況,其研究員報告約百分之八十的中國靈長類動物現時在IUCN紅色名錄上被列為受威脅(易危、瀕危或極度瀕危)。
二十五種靈長類動物物種當中,有十五至十八種有少於三千隻還在野生生存。過去二十年內,兩種長臂猿物種,北部白頰長臂猿(Nomascus leucogenys)和白掌長臂猿(Hylobates lar yunnanensis),已在中國內消聲匿跡。雖然亞洲其他地方仍有這兩種物種,它們的狀況危殆:它們在IUCN紅色名錄上被列為瀕危(白掌長臂猿)或極度瀕危(北部白頰長臂猿)。
「我對此前景暗淡的情況並不感到驚訝-考慮到我在中國鄉村長大,在這地區內從事動物學多年,一直目擊著環境受破壞的過程。」西澳大學的一位副資深研究人員,既合著者藩女士,以電郵告知獨立環境報道。「我和所有合著者最大的擔憂是靈長類動物在中國與人類共存的時間到底還剩多久。我們曾有的類人猿(紅猩猩)和兩種長臂猿物種,都眨眼間被滅絕。」
多兩種長臂猿物種有可能快將在中國絕種。在野生只剩約二十隻海南黑冠長臂猿(Nomascus hainanus),全都在海南島上的壩王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內。同樣地,在中國和越南只剩約一百隻,中國內只剩少於三十隻東部黑冠長臂猿(Nomascus nasutus)。
事實上,二十五種靈長類動物物種當中,十三種有少於一千隻在中國野生生存,其中包括近期取名為天行白眉長臂猿(Hoolock tianxing)、小懶猴(Nycticebus pygmaeus)、門匝拉獼猴(Macaca munzala)、北方豚尾獼猴(Macaca leonina)、緬甸金絲猴(Rhinopithecus strykeri)、黔金絲猴(Rhinopithecus brelichi)、白頭葉猴(Trachypithecus leucocephalus)、和戴帽葉猴(Trachypithecus shortridgei)。
要了解靈長類動物會面對怎樣的將來,研究員用模型展示出農業擴張在未來二十五至七十五年對靈長類動物分佈帶來的影響。他們發現最「樂觀」的情況,假設國家將會變得更清潔和更節約資源的社會的話,靈長類動物分佈很有機會在2100年前減少百分之五十一。在正常的情況下,假設中國現今的國家政策不變,長臂猿、懶猴和大部份葉猴物種將會消聲匿跡。在「悲觀」的在正常的情況下,假設中國的國家政策容許農業擴張至現今受保護區域,靈長類動物分佈則會在世紀末前縮減百分之八十七──換句話說,大部份的靈長類動物便會絕種。
「這論文中的模型預測了一些中國未來二十五至七十五年靈長類動物會面臨的最壞狀況,」雲南大理大學東喜瑪拉雅研究院研究員文曉沒有參與研究,他向獨立環境報道發電郵說道。「情況未必會那麼嚴重,因為研究是基於中國在1961至1990年間農業擴張速度最快的數據;如論文中表明,在某情度上森林砍伐和農業擴張的趨勢如今已經停止了。但是人們應知道情況可以有多壞,並對其保持警覺。
藩女士表示,中國政府對其生態社會發展策略作出修改刻不容緩。「好跡象是現今政權開始向問題著手。」
該政府的成功例子就有海南長臂猿。1960年代時估計的二千隻海南長臂猿,1980年代期間卻大跌至10隻還在野生生存。自此,其數量稍微有所增長,在壩王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內住有約20隻海南長臂猿,全靠一個重新造林計劃,一心改造松屬樹木為結合天然和非天然森林。
「這計劃一直以增長長臂猿吃用的植物為目標;他們不培植外來物種,反而收集長臂猿吃完的植物種子,並將其種至原始森林當中,」藩女士道。她亦指,這種重新造林計劃針對重建和擴張長臂猿和其他靈長類動物需要的,並且都是森林天然存有的食物和植物物種,對它們的生存不可或缺。
中國政府已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省級保護區和地方保護區抽出約160萬平方公里(620,000平方英里)。但研究員表示,很少靈長類動物會在較大的國家級保護區出現。
「儘管中國已擴張這自然保護區的系統(這已幫助減低森林砍伐和在保護區內打獵,卻沒有打擊保護區附近的打獵活動),並且已為森林重建分配數十億元,這些計劃大部份都不打算復原當地棲息環境,當地棲息環境卻對靈長類動物的生存至關重要。」論文作者寫道。
為靈長類動物擴張合適的棲息環境相當重要,因為這會優先建立一片受保護的網絡,連接起個別的靈長類動物群組。研究員亦說,要中國猴子、黑葉猴、懶猴和長臂猿在將來生存妥當,更重要的是中國政府、中國科學家、國家和國際保育組織,以及中國大眾都必須要攜手合作。
「為要監管靈長類動物的保育問題、策略和義務,在中國內設一個國際聯合單位是必須的。」藩女士道。「若這種單位設於中國大學內便能聯合科學家、政客、政府或非政府的保育組織、社會媒體和大眾,有效並有系統地延續一系列的保育培植。這種使命可以以共享數據庫、資訊和研究結果、尤其是科學保育模型來實行。」
伊利諾伊大學的一位靈長類動物學家保羅.加伯在一份聲明內指出,非人類靈長類動物代表我們至親親戚,並在維持熱帶森林的生態系統和作為模樣來了解人類進化、健康、行為、生理、認知和社交上有重要的角色。」
他亦指:「中國正在面臨最後一個平衡經濟增長和環境可持續性的歷史性機會,或面臨前所未見的動植物多樣性損失。」
引用:
Li, B., Li, M., Li, J., Fan, P., Ni, Q., Lu, J., … & Huang, Z. (2018). The primate extinction crisis in China: immediate challenges and a way forward. Biodiversity and Conservation, 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