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衛星森林監測技術的最新發展,幫助環保分子找到可能發生森林采伐的地點。然而,了解森林損失的背後原因後阻礙了遏止的努力。
- 2018年9月中旬,一項新研究確定了世界各地樹木覆蓋喪失的主要驅動因素,為實現遏止森林砍伐的目標邁出重要一步。
- 總體而言,研究發現27巴仙的森林損失,即每年5萬平方公里的面積,是由永久性商品所驅動。換言之,在過去15年來,同等印度四分之一面積的森林被採伐以種植商業作物。第二大的因素是佔26巴仙的林業,而林火和站換農業地分別佔23巴仙和24巴仙。研究發現,不足1巴仙的森林損失歸因於城市化。
- 研究者發現,商品驅動的森林采伐在過去15年來保持不變,這表明企業零森林采伐協議可能在許多地方沒作用。他們希望此研究結果有助於提高全球供應鏈的問責制和透明度。
了解森林采伐的發生地點對於旨在阻止或減緩損失的努力至關重要。在過去幾年來,在非政府組織利用衛星來監測和識別世界各地森林的樹冠損失,讓這一目標取得重大突破。現在,一項新的研究更闡明了驅動全球森林損失的主要原因。
2014年,世界資源研究所(WRI)與合作夥伴推出了一個在線平台,幫助政府、企業和非政府組織在全球範圍內對抗森林采伐。該平台稱為“全球森林觀察”,通過最新的衛星和雲端科技,提供工具、數據表和地圖,近乎實時地監測世界各地森林,以追踪森林損失。
但並非所有森林喪失的原因—或“驅動因素”在影響方便時平等的,其中一些原因更具破壞性、永久性或可預防性。大規模轉變農業用地的森林,以種植油棕櫚樹和橡膠等商業作品,往往比偶然伐木或林火更具生態破壞性。
全球森林觀察(Global Forest Watch)研究經理南希哈里斯(Nancy Harris)表示:“了解森林會否因農業等新土地使用而永久喪失,或者預計會否在時間推移下重新生長,對提高我們對全球森林在影響全球碳預算具重要意義。”
“森林可以是大氣碳的淨源或淨匯,取決於我們如何管理它們。”
然而,森林監測平台背後的衛星技術無法識別森林覆蓋損失的潛在驅動因素。例如全球森林觀察呈現的是粉紅色掠過世界各大洲(見圖1),當中巴西、馬來西亞和印尼等地區特別密集。
但是新研究試圖通過確定區域一級森林采伐的主要驅動因素,來提升森林覆蓋率損失的基本單色試圖(圖2),並將結果發表在科學雜誌,並在全球森林觀察中可視化。(注:原文的地圖是互動式對比圖,可點擊看)
來自世界資源研究所、可續性發展聯盟(The Sustainability Consortium)和美國馬里蘭大學的一組研究人員,通過查看谷歌地球上數千個衛星圖像來開發這個新地圖,以創建預測模型。然後,他們使用過該模型確定了2001年至2015年間,以10平方公里區域定下驅動森林損失的主因。
總體而言,他們發現總森林損失的27巴仙,即每年5萬平方公里的面積,是由永久性商品所驅動。換言之,在過去15年來,同等印度四分之一面積的森林被採伐以種植商業作物。
參與研究的成員之一南希哈里斯表示:“數百家公司已公開聲明致力於可續性產品的生產和採購,如棕櫚油、大豆、牛肉和黃金。這是我們首次可量化於商品生產導致森林覆蓋損失,並評估企業在履行承諾方面的集體進展。我們的研究結果仍有許多工作要做。”
第二大的因素是佔26巴仙的林業,而林火和站換農業地分別佔23巴仙和24巴仙。研究發現,不足1巴仙的森林損失歸因於城市化,而約1巴仙是由其他因素導致的。
“公眾存在一種誤解,認為城市化是造成毀林的重要因素,因為根據定義,它是人口所處景觀的變化。然而,我們的研究表明,城市化是全球森林覆蓋率下降非常小的因素,這可能讓一些人感到驚訝。”
該研究表明,商品驅動的森林采伐主要集中愛拉丁美洲和東南亞。在拉丁美洲,行間種植和放牧牛被認為是造成森林損失的主因,而油棕種植園是馬來西亞和印尼的主因。研究者寫道,研究結果表明,這些地方應成為消除供應鏈毀林的關鍵地點,並製定政策以減少森林采伐造成的溫室氣體。


森林不僅對野生動物重要;它們也是碳的關鍵倉庫,也在跨國努力防治全球變暖中佔據突出地位。
南希哈里斯表示:“熱帶森林、紅樹林和泥炭地的保護、修復和改善管理,可提供2030年所需成本效益減緩行動的四分之一,以實現‘巴黎協定’將升溫限制在攝氏2度的目標內。”
研究發現,商品驅動的森林采伐在過去15年來保持不變,這表明企業零森林采伐協議可能在許多地方沒作用。
“儘管企業有作出承諾,但商品驅動的森林采伐率並沒有下降,”研究者在報告中寫道。“為了終止森林采伐,企業必須每年從供應鏈中消除500萬公頃的土地轉化。”
研究者寫道,雖然林火、農業地轉移和林業的技術上允許森林再生,但進一步的研究可提供對這些驅動因素與影響提供更細緻的解釋。例如,他們說秘魯的農業地轉移擁有好管理,而南非的撒哈拉的森林損失可能導致更長期的損害。相較於小農戶,研究可從企業更了解農業轉移在森林退化中帶來的影響。

研究者希望此研究結果有助於提高全球供應鏈的問責制和透明度。如今,他們表示,已有將近450家公司已設定消除供應鏈中毀林的目標,這些公司有一個明確的領域圖,以確定認證和可追溯性。
研究團隊在世界資源研究所發表指出,“分析使我們從視覺結果中看出由來,即全世界森林覆蓋損失的原因變化很大,這些信息可使企業、政府和相關公民能以集中去認識那些實現無森林采伐政策的供應鏈,並確認和採取行動當發現其他導致森林覆蓋損失的不必要因素。”
編譯:烏舜安咿 (The Silent Scream of TAPANG TR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