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印度尼西亚政府的最新调查显示,世界上最濒危的大型哺乳动物之一爪哇犀牛的种群数量在其最后的栖息地中保持稳定。
- 尽管调查结果指出犀牛种群健康,繁殖力良好,但野生动物专家警告说,诸如人类侵占犀牛栖息地,以及一直存在火山爆发和海啸的危险等威胁因素均对爪哇犀牛的生存产生了影响。
- 爪哇犀牛是仅存的三个亚洲犀牛物种之一,另外两个是苏门答腊犀牛和印度犀牛。它们都被逼到了灭绝的边缘。
来自雅加达的报道:印度尼西亚政府最新的统计数字显示,世界上最濒危的物种之一爪哇犀牛在其最后的避难所中顽强繁衍。
据环境和林业部在2月26日发表的声明 日发表的声明报告:2017年末,爪哇犀牛的数量在67头以上,其中有37头为雄性,30头为雌性。爪哇犀牛曾经是亚洲分布最广泛的犀牛种类,如今却被圈进一个单独的区域——马戎格库龙国家公园。国家公园位于爪哇岛最西角,它面积为480平方千米,也就是纽约皇后区和布鲁克林区面积的总和。
国家公园管理处主管Mamat Rahmat 在声明中说,调查显示犀牛总数和往年相比保持稳定。他说:“我们的实地调查没有发现爪哇犀牛死亡的迹象”。由公园官方和非政府组织代表组成的四个爪哇保护分队(RPU)定期巡逻园区。当地社区成员每年也会组织四次联合巡逻来协助他们。报告表明犀牛种群中包括13头幼年犀牛。这是一个好迹象,因为爪哇犀牛是典型的独居动物,繁殖率低。雌性爪哇犀牛在3或4岁时性成熟,而雄性则晚许多,在6岁左右才性成熟。爪哇犀牛妊娠期是16个月。
Widodo Ramono,印度尼西亚犀牛基金会(YABI)的执行主管告诉Mongabay:“由调查结果可见这是一个健康的爪哇犀牛种群,且繁殖力良好。“
尽管有这些正面的消息,Widodo仍在强调对动物采取可持续性保护措施的重要性,并强调,对只剩一个种群的物种的危险性进行研究十分重要。他说:“这个栖息地的犀牛总数总有一天会到达栖息地的自然增长极限。”
最新报告中的数字没有达到在2007年设下的目标,即2015年将犀牛数量提高到70至80头。一些环境保护主义者表示他们认为国家公园可能无法供养比现在更大的犀牛种群。
尽管据当局报告犀牛死亡率为零,但人类对马戎格库龙国家公园土地的侵吞仍然威胁着爪哇犀牛。2017年9月,公园管理处报告在马戎格库龙的核心区域和丛林中发现数十人从事非法活动,包括捕猎野生动物,收集木料和其他资源,甚至有人种植水稻和其他作物。
自然灾害一直是对这个种群的潜在威胁。它们的栖息地在Anak Krakatau的危险区范围内。Anak Krakatau是一个还在不断增长的活火山,它在1883年Krakatoa灾难性的喷发后形成。那次火山爆发引发的海啸产生了高达30米(100英尺)的巨浪,席卷了马戎格库龙海岸。
印度尼西亚官方和野生动物专家从2015年起就开始为培育一个新的爪哇犀牛种群寻找第二个栖息地。当前的候选名单包括西爪哇的一些地点,但是也有呼声要求关注更远处的苏门答腊岛,那是爪哇犀牛的远亲苏门答腊犀牛的家园。
但苏门答腊犀牛的生存前景看起来非常渺茫。专家认为野生苏门答腊犀牛的总数量可能低至30头。它们生活在相距很远的小片森林中,这使其繁殖的难度更上一层楼。
偷猎和栖息地损失使爪哇犀牛和苏门答腊犀牛进入了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极度濒危物种名单。这份名单上的物种距离从野生状态中消失只有一步之遥。
翻译:Agatha Cai (EduInfinity)
校对:Yuefan Liu (EduInfinity)
审阅:Ruilu Chen (EduInfini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