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项新的研究发现,王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Wanglang National Nature Reserve)一带,牲畜数量的9倍增长使保护区内的大熊猫栖地缩减了超过三分之一。
- 在中国,一半以上的大熊猫分布区是受保护的区域。然而,与牧畜——它们会啃食竹叶——在用地上的重合可能正在给中国的国家象征带来生存压力。
- 研究的作者们呼吁,应该在为当地居民提供其他的——比如旅游、森林管理等领域中的——谋生手段上投入精力来使人们避免从事牲畜养殖。
一度被认为有助于中国森林恢复、是耕作和伐木的替代选择的牲畜养殖业,其近期的一波迅猛增长正在给大熊猫(Ailuropoda melanoleuca)的栖息地造成冲击,一项新的研究说。
“如果不对放牧加以控制,我们将会失去大量的适宜的大熊猫栖息地。这些栖息地是我们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付出了巨大的努力来保护的。”Binbin Li,杜克大学(Duke University)的一名保育生物学家,在一项声明中说。Li是刊登在期刊《生物保护》(Biological Conservation)10月3日期上的一项研究的主要作者。
研究发现,中国南部的王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Wanglang National Nature Reserve)一带,牲畜——其中大部分是马和牛——在短短15年间高达9倍的数量增长已使竹子的生长不堪承受,而竹子正是大熊猫的主要食物。
“更糟糕的是,过度放牧削弱了这些竹子的再生能力,”Li说。“当地居民在森林里散养自己的牲畜,每个月只来两次,给它们喂盐。因此,牲畜全年都在进食竹子,尤其是在冬季。”
公园内生活着中国最大的大熊猫种群——IUCN将大熊猫列为易危(Vulnerable)物种——但是研究人员已经察觉到大熊猫的数量所受的影响。
“近些年来,在这些区域里,我们找到的大熊猫的迹象比以前要少得多,”Luo Chunping,王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科学家,也是这项研究的合著者,在声明中说。
不过,在此之前,影响的大小并不明确。为了找到答案,Li和她的同事们对20年来记录园区内大熊猫、竹子及牲畜的存在情况的资料进行了数据挖掘。以这个知识库为基础,研究团队遂得以为大熊猫栖地的变化建立模型。
模型显示,放牧可能正在导致保护区内的大熊猫栖地缩减超过三分之一。
“这项长期的监测显示,大熊猫正被迫离开那些牲畜频繁使用的区域,尤其是公园的山谷地带,”Stuart Pimm,杜克大学的一名生物学家,也是这项研究的作者之一,在声明中说。“这些低海拔的地区对大熊猫至关重要,尤其是在冬天和春天。”
马匹常年频繁地光顾这些山谷,对竹子尤具破坏性。它们在进食的时候会折损至多一半的竹叶。
矛盾的是,正是对中国森林的保护可能最终导致了大熊猫栖地和牧场的重合区域急剧扩大,因为政府引入了一些举措来鼓励人们离开种植业和伐木业。包括1965年所建的王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在内的保护区,本是为了保护中国的国宝,大熊猫,而建的。
“伐木和耕作活动的成功减少可能导致了牲畜数量增加,继而妨害了保护区和大熊猫保护的目标,”研究的作者们写道。
与此同时,中国国民收入的上涨扩大了对肉类的需求,使得在牲畜上投资更加有利可图。此外,2008年发生在该地区的一场地震抑制了当地旅游贸易的发展,可供人们选择的谋生手段也因此变得更为局限。
作者们提醒说,王朗地区的情况是大熊猫在中国其他地区所面临的状况的一个缩影。中国的大熊猫分布区中约54%是受保护的区域。
“这些问题不是我们研究的区域独有的,而是普遍存在于大熊猫的自然保护区和栖息地,”Li Sheng, 北京大学的一名保育生物学家,也是研究的作者之一,在声明中说。“这不仅仅是一个生态问题,也是当地社区、自然保护区、当地政府和其他利益相关者间的一场博弈。”
要帮助那些目前依靠在这些区域放牧来维持生计的人,一个途径是提供给他们其他的谋生选择,Binbin Li说。
“与其单就发布一个放牧禁令,我们需要做的是为当地居民寻找其他的谋生手段,比如旅游业或森林管理中的工作机会。这类工作受到了我们采访的当地居民的青睐,”她补充道。“减少大熊猫栖地上的牲畜的数量,推广更好的牲畜饲养方法,找到大熊猫保护和当地发展间的平衡点。这些是我们的目标。”
横幅图片是一只大熊猫的照片,由Binbin Li提供。.
引用文献
Li, B. V., Pimm, S. L., Li, S., Zhao, L., & Luo, C. (2017). Free-ranging livestock threaten the long-term survival of giant pandas. Biological Conservation, 216, 18-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