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据国际野生物贸易研究组织 (TRAFFIC) 报道,活跃于非洲南部的华裔犯罪团伙,已经开始将犀牛角加工成首饰和其他小饰品,然后再将其运出非洲大陆。
- 从偷运整个犀角转变为偷运首饰,增加了执法部门的工作难度,同时也表明市场对犀角制奢侈品的需求在不断增长。
- 新的走私手段和贸易路线使得有关当局打击全球走私网络时,困难重重。
根据非政府环保组织Traffic的最新报道,跨国犯罪团伙不再将偷猎的犀牛角整个或大块运出,而是在非洲南部加工成首饰和其他犀角饰品后再运出。
偷运目的国(如越南和中国)曾出现过曾出现过犀角珠串、手镯和其他犀角雕饰品。不过,把犀角运出非洲之前先将其加工为成品,则是一种新的躲避检查的手段,这也表明顾客的需求可能发生了转变。

“我认为这给执法部门带来了很大困难。”Traffic南非项目的负责人、本报道作者之一Julian Rademeyer说:“执法部门本就已经缺乏人力、物力,谁能阻止一个戴着犀角手链、手镯、珠串,或者包里装着这些东西的人通过机场安检?执法部门和海关人员并不会搜查这类饰品,他们搜查的是整个或大块的犀角。”
华裔犯罪团伙在非洲将犀角加工成首饰和饰品的证据也表明,偷猎者偷猎犀牛不仅仅是因为犀角具有珍贵的药用价值,或象征高贵的社会地位。
Rademeyer 说:“某种程度上,犀角贸易正变为一个奢侈品市场,尤其是在中国,可以看出中国消费者对这些商品的需求较高。”
贸易手段进化迅速
偷运手段的转变表明走私团伙具有很强的适应性,同时也指出执法部门在处理犀角及其他野生动物产品时面临的困难。
被抓获的只是小部分的偷运份子。
根据Traffic汇总的资料数据,2010年至2017年6月,全球共缴获约5吨非洲犀牛角。而在2010年至2016年年底,仅正式上报的被偷猎者捕杀的黑犀牛与白犀牛就有6,661头——根据这个死亡数量,应有37吨左右的犀牛角进入了黑市。
如果执法机构加强了某一地区的执法力度,或有关部门掌握了某种特定的走私方法,走私者只需要换条路线,换种方法,Rademeyer说道。“他们适应的速度远快于执法部门。他们走私犀角的方法和路线,只要能想得到,只要时机恰当,就没有什么不可能。这给执法部门的工作带来了极大困难。”
即使发现了运输船只,单纯的缉获货物并不能彻底阻止非法贸易。“我认为对许多犯罪团伙来说,被缉获就跟交税一样——他们已经把这种损失当作业务成本的一部分。”
为了有效打击野生动物贸易,有关当局必须在某种程度上向他们试图打击的走私者学习:他们能力范围广、适应性强、网络遍及全球。这意味着当局要减少官僚作风,加强机构间合作和信息共享,并确保我们“不是在纸上谈兵。”Rademeyer说。
非洲如今只剩下25,000头犀牛,过去十年,有7,100多头犀牛被偷猎。我们没有多少时间了。

摄于南非纳塔尔省 ,2010年11月9日。摄影:Brent Stirton/Getty Images/WWF-UK.
引用:
- Moneron, S., Okes, N. and Rademeyer, J. (2017). Pendants, Powder and Pathways. TRAFFIC, East/Southern Africa Regional Office, Hatfeld, Pretoria, South Africa.
翻译:Wei Zhang (教育无边界字幕组)
校对:Yiyao Feng (教育无边界字幕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