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余家华是四川省九顶山村民,今年65岁,他二十多岁的时候也曾是个优秀的猎手。
- 随着涌入的外来偷猎者严重缩减了本地野生动物的数量,他和弟弟开始巡山,对抗偷猎者,没收他们的猎枪和诱捕器具。
- 余家华终于说服了其他村民一起帮忙,建立了组织,赢得了外界的称赞和经济支持。
- 山里野生动物的数量有所回升,但资金还是紧张,巡山员也很少。余家华年纪也大了,不知道谁能接过他的担子。
四月的傍晚,65岁的余家华忙完琐事,背起一个装满瓶装水和饲料的竹筐,,他要去树林里找家里走丢的猪。走了不到20分钟,他注意到小路旁边的灌木丛里有翻起的泥土,路上还散落着被拱坏的植物。这条又脏又窄的小路蜿蜒向前,通向中国四川省九顶山。
“它刚经过这附近,离我们不远,”余家华指指被拱坏的植物,跟我们说。他根据一系列细微的线索判断了一下猪过夜的地方还有前进的方向。
最后,他留了一些饲料和水在地上,并解释说,前几天他留在同一个地方的食物都被猪吃了。他家的猪是本地驯养繁殖的品种,也叫藏香猪。
“它肯定还会回来休息吃东西的,”余家华补充道,“过不了几天,它就会在这边安身,到时候我们再抓它回家会容易很多。”
余家华是羌民,一辈子生活在深山老林里。现在的他,身形佝偻,一头银发,满脸皱纹,却和九顶山的动植物关系密切。他辨识物种的本事能与专业生物学家媲美。他说自己三十多岁的时候就能从脚印判断出动物的物种、体型和数量了。
说起和野生动物遭遇的经历,他的眼里满是喜悦和激情。
从猎人到保护者
九顶山位于四川茂县龙门山脉中部,海拔4989米。九顶山南坡是旅游风景区,茶山村坐落在北坡海拔1900米处,余家华就住在那里。
出生于上世纪五十年代的余家华清楚地记得,小时候附近山上的野生动物随处可见:大熊猫、小熊猫、金丝猴、羚牛、青麂、锦鸡和斑羚。
二十出头的时候,余家华也曾是个优秀的猎手。他讲起那时候当地打猎的规矩:“哺乳期不猎,母的和幼崽不猎,也不能把同一类赶尽杀绝。”他说这话的时候站在自家院子里,他家是混凝土建的两层楼,在村里算是很不错的。
八十年代,附近地区的村民开始到这一片打猎,情况就不一样了。他们不仅用猎枪,还用钢丝猎套捕捉野生动物。套子拴在两棵树之间,动物经过的时候就会被套住头,越挣扎套得越紧,直到最后咽气。
早期打猎是合法的。八十年代末,中国宣布私人持有步枪或手枪、猎杀野生动物均是犯法的。可是,执行力度不够,猖獗的捕猎活动使得山里野生动物的数量逐渐下降,一些大型肉食动物(包括金钱豹和狼)甚至在本地灭绝。
据余家华回忆,后来更加残忍,猎户放火烧山,围捕所剩无几的动物。“动物的哀嚎声跟我的噩梦一样,”他说。
余家华和弟弟余家贵留在九顶山高原牧场吃草的200多头牦牛也因为盗猎遭受了损失。
1995年,余家华决定采取行动。
“我们再不保护动物,它们就要消失,子孙后代都没机会看见了,”他说,“我跟我弟弟就自发地开始反盗猎巡山活动。”
从那以后,兄弟二人在九顶山定期巡视。他们清理钢丝猎套,阻止猎人盗猎;有时候直接阻拦,有时候上报到当地林业部门。
不断努力
根据巡山路线不同,兄弟俩每次巡山常常要十多天。在海拔四千米的地方,他们一人背个背包每天巡视20公里,包里是三十多公斤的食物和装备。
2000年,弟弟死于车祸后,余家华开始劝说其他家人和茶山村的村民加入巡山队伍。
2004年,在时任茂县扶贫办副主任刘志高的帮助下,余家华注册成立了非政府组织 “九顶山野生动植物之友协会”。
十年来,余家华和会员们自发反盗猎的事迹在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圈内广为流传。
余家华受到了社会关注,常常参加讲座,也获得了当地和全国的多个奖项和头衔。一夜成名也为他和协会带来了外界的资金和技术支持。
附近村庄的盗猎者听说九顶山有一支反盗猎巡山队,撤出了这片地方。
如今,像余家华这样的社区自发保护者在中国很普遍,仅四川就有近三百个。但大多由当地政府管理,或者由非政府组织指导。余家华这个项目的独特之处就在于完全自主独立。
自1995年,余家华和他的队伍在巡山时从盗猎者手上没收了25把猎枪。余家的院子里堆着一大堆拆下来的钢丝猎套。
“这二十年,我们拆了11万多个钢丝猎套。大部分直接埋在当地,”余家华说,“铁丝和尼龙绳分解性很差,如果不拆掉的话,再过很多年都会对动物造成伤害。”
巡山让森林状况有了可观的改善。余家华说,基于部分监控相机捕捉的画面,羚牛数量回到20多头,斑羚1500只左右,马麝150只,林麝140只,绿尾虹雉数量从十几只上升到百余只。九顶山巡山队成员也增加到30名,年龄在19到65岁之间,多数队员在40岁以上。
2013年起,茂县林业局每年给协会最高四万元补助金。现在,巡山队员巡山期间每天可以挣150元。另外,还有来自个人和慈善组织等不同来源的支持,巡山队收到了免费的户外装备,还有设置、追踪监控相机的基本培训,用来追踪盗猎者和野生动物。
也有环保方面的非政府组织通过捐助帮助协会。2014年,总部位于北京的非政府组织——保护地友好体系(baohudi.org)把生态旅游项目引进九顶山,还将余家华家的牦牛肉放在有机食品平台上销售。
前途未卜
要获得支持和赞扬,协会面前还有众多障碍。首先,由于当地缺少受教育的年轻人,协会的缺陷之一是缺少有力的管理。巡山队员里除了余家华30岁的侄子余友强和19岁的孙子余彪,其余多是没上过什么学的农民。然而在我们的采访中,余友强和余彪都没有意向协助管理协会,将协会推入正常的发展轨道。
目前由58岁的刘志高负责协会和外界的联系,他是退休的县政府工作人员,也是协会的主席。“我现在老了,协会确实需要有教育背景的人来负责协调和管理事务。”他说。
在我们的采访中,余家华和几位巡山队员表达了对协会受到的外界援助水平的不满,他们说巡山员收到的钱不足以促使他们放下日常的工作进行常规巡山。40岁的巡山员唐树兵,46岁的顺召龙,还有余家华的侄子余友强反复强调协会需要更多经济援助来维持环保行动。
余家华说最好每年能有十万元的援助,就足以激励更多年轻的村民参与巡山了,他说:“我们一旦放松,盗猎者就会回来,所以我们需要更多经济援助来不断鼓励年青一代参与的热情。”
余家华作为协会的秘书长,仍然是九顶山野生动植物之友协会的核心和灵魂。每次巡山基本上还是由他带领队伍,因为没有像他这样有经验的人愿意承担这份责任。
“现在我的身体状况还允许我巡山,可是我也不知道还能坚持几年,”余家华说,“我希望更多年轻的村民能有这样的志愿精神为环保行动做贡献。”
刘志高也有同感:“协会要立刻升级来保障它的未来,我希望本地的年轻人能继续自发地反盗猎。”
现在余家华寄望于自己年轻的孙子余彪,余彪受过教育,是个有能力的巡山员。余家华希望他长大以后愿意接过担子,带头保卫九顶山的野生动植物。
翻译:刘玥璠(EduInfinity) 校对:左立华 (EduInfini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