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只存留大约2800头的苏门答腊大象(Elephas maximus sumatranus)是极度濒危物种。
- 众所周知,苏门答腊大象的种群数据很难收集,鉴于很少发现他们,而且大象生活区狭小又与世隔绝。这使得保护工作更加复杂。
- 一项新的研究根据一种不寻常的技术,通过分析在大象粪便中的DNA,为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中部的最大已知的大象种群提供了一次评估。
警告:下面的一些图片可能包含画面内容。
最大估计大约2800头的苏门答腊大象是极度濒危物种。然而众所周知,苏门答腊大象的种群数据很难收集,鉴于很少发现他们而且大象生活区狭小又与世隔绝。这些使得保护工作更加复杂。
一项新的研究根据一个不寻常的技术,通过分析在大象粪便中的DNA,为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中部的最大的已知大象种群提供了一次评估,即迪加布鲁山 (Bukit Tigapuluh)景观区的大象群。
Mongabay网站的杂志《热带保护科学》发表了一项新的研究,它是全岛范围工作的一部分,旨在通过建立基本的大象种群数据来协助保护规划。过去对于迪加布鲁山区域的苏门答腊大象的数量评估是过时的或不可靠的,这突出了重新评估的需要,作者写到。
“当然,信息本身并不能防止大象灭绝,但是国家和地方保护战略基于不完整和/或过时的数据将会很可能失败,由于我们将会无法充分地分配稀缺的保护资源,并且可能忽视重要的保护需要和机会。”该研究声明。
研究人员从建设在900平方公里的勘查区域中的样本区域里收集了新鲜的大象粪便,他们认为所有的地区的大象都会经过这里。作者写道,通过分析粪便样本里的DNA “使用与人类法医应用的方法相似的方法,”在大多数情况下,他们能够确定留下每个样本的大象的性别和个体身份。根据这项研究,这种方法在之前已经成功地测量了在大陆的亚洲和非洲的大象的数量。研究人员还能够通过其粪便的大小来推断一头大象的大概年龄。
根据这些分析,研究人员在迪加布鲁山发现两种基因和地理位置不同的苏门答腊大象亚群,一个在苏麦(Sumai)地区的种群有99头,另一个在廖内占碑地区的种群有44头。这些结果与2009年的一项研究大体上是相符的,这项研究建立在与上述地区大致相同的两个地区的大象粪便的一个粗略统计的基础上。(作者认为这项研究是可靠的,虽然不如他们自己的那份研究精确。)
这份新研究显示,迪加布鲁山景观区的大象数量密度很低。例如,在廖内占碑地区每平方公里有0.05头大象——比苏门答腊岛稀少,在那里平均的大象数量密度大约是每平方公里0.15头。
通常来讲,由于这种动物的寿命较长,苏门答腊大象亚群中有很大一部分是老年大象。然而,研究人员在廖内占碑观察了同等比例的各年龄组,而在苏麦,年龄不到15岁的大象占绝大多数。无论如何,这并不一定能证明那就是婴儿潮。“一个年轻的种群可能不一定意味着复苏,反而可能是一个年龄较老的大象大量减少的迹象,我们怀疑迪加布鲁山地区就是这种情况,”该研究声明。
DNA样本的分子性别鉴定同样显示了有趣的数据。大象通常有相等的公象和母象出生率,在迪加布鲁山公犊却为母犊的两倍多。此外,年龄较大的群体往相反的方向强烈倾斜,根据这项研究,检测到的大部分都是母象,在整个地区只有三个成年公象。这项研究表明,年龄较大的大象,特别是公象的数量的下降,可能是非法猎杀的迹象。
尽管留在迪加布鲁山景观区的苏门答腊大象寥寥可数,该地区是“在印度尼西亚大象保护最重要的地区之一,”作者写道。在迪加布鲁山之后,只有中部苏门答腊另一个地区——廖内省的特索尼罗(Tesso Nilo)景观区——该景区被认为拥有100头以上的大象,这使迪加布鲁山的保护工作显得更加迫切。
该研究证实了迪加布鲁山的大象保护工作的两个主要障碍:两亚群的分离增加了近亲繁殖的危险,而且失衡的种群年龄和性别结构损害了种群繁衍的能力。
据研究,大象在迪加布鲁山面临的保护工作的一个重大挑战是非法人为杀害,由于象牙以及因大象毁坏农作物而产生的冲突。作者们指出,“我们在研究中观察到的极端失衡不太可能是偶然或是死亡率的自然差异造成的。”一份森林警察调查记录了在2008年至 2014年间被人为杀害的17头大象。
然而这项研究断言,栖息地的丧失才是对大象最大的威胁。“苏门答腊大象的极度濒危状态主要是由于大规模的栖息地破坏,这至少在15个地区造成了地方性灭绝,”作者写道。在迪加布鲁山,许多原始森林已经让位给私人农田,煤矿,橡胶树种植园,纸浆用木材种植园,和原伐木区,导致促进大象亚群的分离的斑块生境产生。
这项研究在最后提出了一些推荐的保护策略。为了减少近亲繁殖,作者建议提高两个亚群之间的地理屏障的通透性,并从外部种群的引入个体。阻止大象捕杀是一个明确的优先事项,同时这项研究表明有进行更严格的执法的需要。“尽管在迪加布鲁山非法捕杀大象由来已久…定罪的案例极其罕见,而且可能需要改进调查和法律诉讼程序,”该研究声明。
关于大象栖息地的保护,作者写道,“大象和人在密集使用的农用地上的共处是不太可能的,但在迪加布鲁山国家公园周围广阔的森林租借地提供了潜在的安全栖息地,”在那里“野生动物友好型的管理…可以将很多的景观区改造成为适宜的大象栖息地”。
关于大象栖息地的保护,作者写道,“大象和人在密集使用的农用地上的共处是不太可能的,但在迪加布鲁山国家公园周围广阔的森林租借地提供了潜在的安全栖息地,”在那里“野生动物友好型的管理…可以将很多的景观区改造成为适宜的大象栖息地”。
引用:
- Moßbrucker, A.M., Apriyana, I., Fickel, J., Imron, M.I., Pudyatmoko, S., Sumardi, and Suryadi, H. (2015). Non-invasive genotyping of Sumatran elephants: implications for conservation. Tropical Conservation Science 8(3): 745-759. Available online: http://www.tropicalconservationscience.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