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份去年年底所做的調查發現長江江豚(Neophocaena asiaeorientalis asiaeorientali)的數量於六年間已減少了一半。在這44天的調查中,專家們估計棲息於長江與與其相連的湖泊中的江豚數量從2006年的2000多頭降至1000餘頭。由於三峽大壩、船舶交通、污染、電魚作業和過度捕魚的種種因素,長江生態環境被大肆破壞,成為世界主要河流污染最嚴重的爭論話題。因為這些環境的破壞,楊子江江豚(Lipotes vexillifer),或稱為白鱀豚,與全球最長的淡水魚類之一的白鱘(Psephurus gladius)很有可能已為此付出了滅種代價。
這次的科學考察是由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IHB)、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部、武漢白鱀豚保護基金會、以及中國世界自然基金會(WWF)共同合作。身為IHB的研究人員,也是此行科學考察隊的負責人王丁說:「長江江豚正快速地邁向滅亡。」
在這次科學考察中,研究人員監視發現長江江豚的數量從2006的851頭降至380頭。考察隊也在鄱陽湖和洞庭湖兩座相連湖中發現了540頭。根據這些數字推斷,長江江豚的數量僅存一千餘頭。依照現今的數量減少率(每年13.7%)計算,專家發出長江江豚將會在2025年滅亡的警告。事實上,去年WWF(中國)在湖泊中便發現了32具長江江豚屍體。
專家相信因為往返航運交通、水壩與棲息地破壞關係,導致江豚流離失所,一些甚至為找尋消失的魚群而聚集在碼頭和港口,但如此一來被船隻撞到的風險也相對地提昇。
Neophocaena phocaenoides,江豚,人工飼養。中國科學院水生態多類性與資源保護研究中心。武漢,湖北省,中國。照片來自WWF。
「食物的不足與包括航運交通的人為干擾對長江江豚的生存構成關鍵性的威脅。」WWF(中國)雷剛解說。
江中仍有多種其他的物種徘徊於滅絕的邊緣上: 揚子鱷(Alligator sinensis)、達氏鱘(Acipenser dabryanus)以及班鱉(Rafetus swinhoei)都被列為極危物種。
「長江的生態環境 ── 曾經是數百特有生物之家的廣大流域 ── 如今卻無庸置疑地成為全球破壞與污染最嚴重的棲息地之一,而且要在那裡嘗試進行保育計劃也是一件相當令人沮喪萬分的事。」倫敦動物學會的塞繆爾.特維 (Samuel Turvey) 博士在2010年對mongabay.com說到。「這是一個刻不容緩的問題,因為隨著中國經濟持續成長,該地區會不斷地經歷巨大的工業發展,再加上該河域是許多低收入戶仰以維生的資源。」
面對著這些難題,保育人士正為保育所有的物種而努力奮戰。與此同時,WWF的淡水項目負責人李立峰向澳洲國際電視台表示在中國的保育行動都是「半桶水」。
雖然未至於窮途末路,但特維也承認在拯救這些物種的行動上的確讓他費盡心思。
「在這些情況下,保育行動的成功與否是很難看得出來──這會不會是眼睜睜看著這些物種邁向無法逆轉的滅亡道路,而你卻只能在旁如熱鍋上的螞蟻急得抓狂的情況呢?但是,面對這類環境問題,我們又怎麼可以使自己置之不理呢?」
與此同時,中國顯然已經要進行另一項巨大的水力發電工程 ──小南海大壩──環境保護主義者認為這工程將會導致許多長江流域物種滅絕。如果建造了,這大壩將會使剩餘的魚種大量的死亡,包括了江豚、中華鱘、以及可能是中國最後一條的匙吻鱘。若一意孤行,長江在幾十年後極有可能會大量失去它原有的豐富物種。
Neophocaena phocaenoides,江豚,人工飼養。中國科學院水生態多類性與資源保護研究中心。武漢,湖北省,中國。照片來自WWF。
Neophocaena phocaenoides,江豚,人工飼養。中國科學院水生態多類性與資源保護研究中心。武漢,湖北省,中國。照片來自WW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