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今天雅加逹日报的社论原文,题为「印度尼西亚会失去棕榈树吗?」。
印度尼西亚婆罗洲(Borneo)热带雨林,Rhett Butler摄于2011年3月
1980年后期,研究员惊讶地发现,马来西亚婆罗洲(Borneo)雨林深处的一种泥炭沼泽树木的树皮提炼物,能抑制HIV病毒活动。但当科学家重回当地想采集更多物料进一步研究时,赫然发现那种树连带它们未知的医学潜能,都已消失不见。
此后,人们匆匆在各地寻找这种树;最终在新加坡植物园(Botanic Garden)找到一棵一百多年前采集的样本。随后的研究证实,该树的生物活性化合物Calanolide A能有效治疗艾滋病。由这种化合物研制而成的抗HIV病毒药物即将进入临床验证阶段;这药物可能每年能带来亿计收入,并为数以百万计的人带来生机。
印度尼西亚婆罗洲西加里曼丹(West Kalimantan)的毁林情形 |
这故事对印度尼西亚意义重大,因为当地的森林存活着品种相近的树木。其实,印度尼西亚的森林可能有不少有价值的树种仍不为人知。既然印度尼西亚的生物品种如此多样──印度尼西亚国内的动植物品种,比任何国家都要多──难道政府和商业机构不应优先保育和研究国内众多的雨林、泥炭沼泽、山脉、珊瑚礁和红树林等,而不是以商业发展之名将它们毁灭怠尽?为什么发掘出这些自然资源潜能的不是印度尼西亚科学家?为什么将这些研究转化为商机不是印度尼西亚的企业?
毕竟,印度尼西亚的特色不是煤矿,不是金合欢树浆厂,也不是油棕种植园,而是丰富多姿、无可取代的生态系统和传统文化。这认知意义甚大,因为印度尼西亚的生态和文明受西式发展模式所害,正在急遽消失;本地富贾和外国势力得益的同时,传统住民却被为所欲为。无疑的,开发过千年历史的雨林作林地能带来短期盈利,但长远可以如何发展呢?如果巴西落实在森林以外的土地建造超过五百万公顷的油棕园,棕榈油的价格会如何?那时,那些购买力最高的市场不就会放弃生产过程引发社会矛盾和环境问题的棕榈油了吗?
加里曼丹及苏门答腊的毁林状况 |
市场正在改变。西方以至巴西的企业以顾客导向,她们都不愿与社会矛盾与毁林等问题沾上边,以致影响声誉。印度尼西亚最大的棕榈油制造商PT SMART是一例,她被揭发与毁林及破坏泥炭沼泽有关后,损失了数千万的Unilever, Kraft 及Nestle的合约。公司随即采纳新的林木政策,为印度尼西亚现有的最严谨的政策之一:内容包括禁止破坏泥炭沼泽和雨林,以及保障小区能尽早得到免费的发展信息。
改变的趋势在外地亦流行。在巴西,大豆厂及牧牛场是巴西亚马逊大面积毁林的祸源,但受主要客户的投诉影响都纷纷采取行动。巴西那全球最大规模的牧牛业,因为Walmart, Nike和Adidas要求旗下皮革及牛肉产品与毁林及劳工剥削划清界线而屈服。因此,巴西能够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减慢毁林并不奇怪;自2004年,巴西境内亚马逊森林的毁林比率已减少近八成,国家同期的国民生产总值(GDP)却有近百分之四十的增长。
印度尼西亚婆罗洲西加里曼丹的毁林情形 |
此外,各地政府纷纷立法响应商界的趋势。美国及欧洲近来分别通过野生动植物保护法 (Lacey Act)和森林执法、施政及贸易法(FLEG-T, Forest Law Enforcement, Governance and Trade)的修正法案,打击非法木材、纸类制品及木制品。法案没增加热带国家林木砍伐的限制,而是规定美国及欧洲的公司必须遵守产出国的法律。因此若木材是在印度尼西亚属非法砍伐,运到美国出售即属违法。
不过印度尼西亚未有跟随国际做法,迟迟仍未正式公布新的森林特许权禁令。个中原因简而言之,是现在为数庞大的既得利益者莾顾大部份印度尼西亚人的反对,坚持维持现状。他们也许会口里说说支持禁令,但背地里却争取一切依旧。有时他们甚至会聘请外国顾问如世界成长组织(World Growth International)的Alan Oxley,撰写结论有待商确的报告,为西方(或非印度尼西亚式的)的发展模式护航。支持不可持续发展的资源提取方式,最终只有大型公司得益,政府收入以至印度尼西亚人民和小区也未能受惠。
报告的指控都是旧话,例如说实施禁令会令每年三百五十万份工作消失,并让数以百万人民陷入穷困之中。但有没有人真正检视过那些数据?印度尼西亚的林业每年创造的新职位远远没有三百五十万个。政府数据显示,2010年整个印度尼西亚经济体系创造的职位约二百五十万个,而雨林制品及种植场占经济体系才不过百份之六。要说的话,随着印度尼西亚的经济逐渐成熟和现代化,林业占经济发展的比重只会继续减少,服务业及知识经济将会取替大型商品。
|
REDD+ (「减少毁林及森林退化造成的温室气体排放」,Reduction in Emission from Deforestation and forest Degradation)机制透过以财政支持印度尼西亚政府及小区的减排行动,阻止印度尼西亚的森林及炭沼泽消失。这机制有其缺陷,却有助印度尼西亚摒弃旧有的、贬低印度尼西亚文化及生物多样化的发展模式。它提供了机会让印度尼西亚重拾其特色,藉以提升人民的生活质素。循小区管理及土地修复等途径提升森林资源的管理,能让印度尼西亚在新兴的生态服务市场获益,而碳市场只是第一步。印度尼西亚的企业可以在这场改革中走在前头──只有推崇良好环境管理及小区关系的企业,而不是追求低廉价格的大型商品生产商,才会成为国际间的领导者。
让我们别忘了上天赋予了印度尼西亚多少:据欧盟的研究组织Economics of Ecosystems and Biodiversity所示,约一亿印度尼西亚人民依靠印度尼西亚的生态系统提供食物、清洁的空气和水、住所及燃料。生态服务占印度尼西亚的GDP约百份之二,比整个林业更大,更占印度尼西亚郊区贫穷人口的GDP约百份之七十五;抒缓贫困的功效较耕种与伐木合起来更大。
生物多样化本身亦有价值,源于西非的森林油棕树就是一例。若持续毁林,谁知会不会令油棕树或是下一种抗HIV的药物未能被及时发现便绝种?
印度尼西亚会选择背弃赋予它特色的文化传统和多样他的生物系统、去仿照西方发展的错误,还是会采纳新的模式、结合经济和可持续发展?
就看印度尼西亚怎样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