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世界自然基金会(WWF)报道,在过去十年间,来自各个机构的许多科学家在喜马拉雅山东麓发现的新物种超过350多个。发现的新物种有飞蛙、世界最小最古老的鹿,和琥珀化石中凝固着的世界最古老的壁虎。
WWF这篇题为《世界的碰撞》的报道还向世界发出警报:气候变化正威胁着喜马拉雅山东麓的珍稀生物宝库。
报道集中介绍了1998年到2008年这十年间在这一地区,包括不丹、印度东北部、缅甸北部、尼泊尔,以及中国西藏南部地区所发现的300多种生物物种。
飞蛙(suffry树蛙). Suffry树蛙有着鲜绿色的身体,双脚呈红色,叫它“飞蛙”是因为这种树蛙在坠落时,脚上张开的巨大的蹼能够让它在空中滑翔。该物种于2007年正式命名。 摄影: Totul Bortamuli / WWF 尼泊尔 |
WWF《跳动喜马拉雅计划》的领导人Tariq Aziz介绍说:“这种巨大的文化和生物多样性恰恰强调了这一地区环境的脆弱性,如果气候变化的影响得不到逆转,这里的环境将遭到破坏,而生活在这里的野生生物将面临灭顶的危险。喜马拉雅地区山势崎岖,地形特殊,这里之所以成为地球上生物多样性最为丰富的地区之一,正是因为在这样险要的地形上,人们在这里生存居住,野生动物也在这里繁衍生息,造就了多彩的生命画卷。”
这里的生物多样性丰富得惊人,至今为止,记录在册的植物有10,000多种,鸟类977种,哺乳动物300种,淡水鱼269种,爬行动物176种,两栖动物105种。在新发现的物种当中,植物占69%,无脊椎动物占17%.
喜马拉雅东部地区也是众多濒危物种的产地,包括雪豹、小熊猫、孟加拉虎、亚洲象、恒河豚、金叶猴,还有独角犀牛。
尽管有这么许多的新发现物种,在喜马拉雅山东麓,还有大片广阔的未知世界。每一次科学考察,都有可能带来更多的新发现。尽管如此,正如WWF警示的,气候变化的影响可能会危及这些未知物种的生存,甚至在人类发现这些物种之前,他们就因为气候变化而灭绝了。WWF正呼吁今年十二月哥本哈根气候变化会议,各国能够针对这个问题达成国际协议。
WWF《全球气候计划》领导人Kim Carstensen表示,“只有在贫困国家和发达国家之间达成公平协议,全球像喜马拉雅山这样的生态系统才能够免于气候变化的灾难。”
Naung Mung 大弯嘴画眉 (Jabouilleia naungmungensis).这种鸟体形中等,栖身于丛林,长相类似鹪鹩,羽毛呈深棕色,尾羽短,双腿长,双脚较大,喙长而弯。长长地喙适合在地上搜寻食物。该物种于2005年正式命名,系新物种。 摄影: Christopher Milensky / WWF 尼泊尔.
叶鹿(Muntiacus putaoensis),发现于1999年,是世界上最小的鹿,缩小版的麂。站立时有60-80厘米高,重量可达11千克。叶鹿是在缅甸北部喜马拉雅地区的一次科学家进行野外实地考察时发现的。 摄影: Alan Rabinowitz / WWF 尼泊尔.
史密斯垃圾蛙 (Leptobrachium smithi),发现于1999年,是印度阿萨姆邦发现的5个新蛙种之一。史密斯垃圾蛙可以说是全世界长相最奇特的蛙之一,身长只有5厘米,却有着一双深邃鼓胀的黄金眼。据报道,该蛙种在阿萨姆邦Kamru区的Garbhanga保护区和Mayeng Hill保护区均有发现。摄影: Milivoje Krvavac / WWF 尼泊尔.
阿鲁纳查猕猴(Macaca munzala),2005年发现的新物种。阿鲁纳查猕猴体形较大,尾短,是灵长类界的重要发现,当时,该物种是近百年来全球范围内首个新发现的灵长类物种。阿鲁纳查猕猴体形结实,同其他近亲猴类相比,面部颜色较深,是全世界栖息海拔最高的猕猴,常年栖居于海拔1600米到3500米的地区。摄影: Anindya Sinha / WWF 尼泊尔.
冈氏竹叶青(雄性) (Trimeresurus gumprechti).发现于2002年发现的毒蛇,身长可达130厘米,但是据科学家推测,这种蛇可能还有体形更大的个体。冈氏竹叶青主要栖息在缅甸北部海拔400米的Putao地区。雄蛇和雌蛇有明显的区别:雌蛇体形较雄蛇更大,头部有青白色条纹,眼睛呈深黄色;而雄蛇体形较短,头部有红色条纹,双眼明亮呈红色。摄影: Gernot Vogel / WWF 尼泊尔.
缅甸壁虎(Cretacegekko Burmae),生活在1亿年前的古老物种,在琥珀化石中凝固着远古植物和无脊椎动物的残骸,但是琥珀里包含有脊椎动物,像这块珍惜的琥珀中包含的壁虎,这种情况是非常罕见的。 摄影: George Poinar / WWF尼泊尔.
Agwi淡水沼虾(Macrobrachium agwi),是新发现的淡水虾物种,在一次从孟加拉库奇比哈尔运往欧洲的淡水虾货运中,有一只偷偷潜入的小家伙,这个偷渡者之前从未有过任何科学记载。 Agwi淡水沼虾呈红褐色,体形中等,于2008年命名为新物种。摄影: Werner Klotz / WWF 尼泊尔.
亚洲画眉(Liocichla bugunorum)这种鸟类主要栖居在灌木丛和小树密集的开阔山林里,到目前为止,科学家仅在海拔2000米和2350米之间的2平方公里范围内发现过这个物种。摄影: Ramana Athreya / WWF 尼泊尔.
Yuksomnensis根节兰. 摄影:Sudhizong Lucksom / WWF 尼泊尔.
橙斑蛇头鱼(Channa aurantimaculata),栖息在印度阿萨姆邦北部亚热带雨林,靠近Brahmaputra河的林间小溪、池塘,和沼泽中。这种鱼长相独特,周身布满鲜艳的紫色或橙色斑纹。橙斑蛇头鱼体长可达40厘米,头部酷似蛇头,故命此名。该物种于2000年被发现,是一种肉食鱼类,掠食性强,常以小鱼和无脊椎动物为食。摄影: © Anders Lindersson / WWF 尼泊尔.
Zawi狼蛇(Lycodon Zawi),栖息在印度阿萨姆邦和缅甸北部Garbahange森林保护区内海拔低于500米的森林里,临溪而居。Zawi狼蛇呈黑色,带白色环纹,体长可达50厘米左右,主要以壁虎为食。摄影: Pawar Samraat / WWF 尼泊尔.
Pantlingii贝母兰,发现于锡金。摄影: Sudhizong Lucksom / WWF 尼泊尔.
Itagonia cordiformis甲壳虫。摄影: Shi & Ren / WWF 尼泊尔.
南迦巴瓦凤仙花(Impatiens namchabarwensis),发现于西藏南迦巴瓦峡谷中,故命此名。对南迦巴瓦峡谷的科学考察开始于上世纪90年代中期。这一珍稀植物可以生长到60厘米高,并且花期不断。花色可随气温和日照的情况而变换,天气寒冷时,花色呈蓝色,随着气温升高,花色随即变为紫色。在凤仙花属植物中,这种特征是独一无二的。摄影: Elayne Takemoto / WWF 尼泊尔.
阿萨姆瀑布蛙 (Amolops assamensis)发现于印度阿萨姆邦,瀑布蛙也叫做激流蛙,主要栖息在亚洲的热带雨林,适于生存在激流、瀑布,以及鹅卵石滩中。摄影: Abhijit Das / WWF 尼泊尔.
西藏绒蒿,于2006年正式命名,是近期发现的12个罂粟新物种之一。横跨喜马拉雅山东麓,有一条广阔的植物带,这里的风景神秘莫测,在过去10年间,这一地区每年平均新发现的植物物种达24种之多。摄影: Margaret Thorne / WWF 尼泊尔.
(尼泊尔雨林蝎),是近期发现的三种蝎子之一,于2004年在尼泊尔奇特旺国家公园被发现并正式命名。尼泊尔雨林蝎的发现有着重要意义,因为这是尼泊尔第一次发现本土蝎类。尼泊尔雨林蝎体长8厘米,呈红黑色,甲壳光滑,尾节有毒,呈红褐色。摄影: KOVÁ?ÍK Franti?ek / WWF 尼泊尔.
喜马拉雅山东麓. 摄影: Murat Selam / WWF 尼泊尔.